
新湖南客戶端3月31日訊(通訊員 張祖智 何麗 唐孟明)東安縣組織農技人員和黨員志愿者進村組、下地頭,開辦“田間課堂”,把農業生產各個季節、各個環節的技術送到農民群眾的身邊,有效提升了田間生產的效益和農民科學種養的能力。
東安縣紫溪市鎮農技站技術員張種林現場指導早稻集中育秧:“這個你要把它拍碎一下,拌均勻一點,要不然它全部成堆了”。
這段時間張種林要經常來到這里,指導村民及時擺盤、澆水、控溫、施肥,保障這片育秧工棚的早稻育苗,能夠適時栽插五千畝大田。
東安縣紫溪市鎮農技站技術員張種林告訴記者:“前段時間,我們主要圍繞烤煙育苗、移栽和西瓜種植,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,現階段著重開展浸種育秧的技術指導,促進和保障糧食生產”。
在紫溪市鎮,像張種林這樣到田間地頭開展服務的技術人員有23名,他們當中,既有懂種植、懂養殖的,也有性懂農機維修、農業信息的。
東安縣紫溪市鎮黨政綜合辦主任榮勇說道:“我們鎮里組織農技、農機、畜牧等方面的技術人員,成立了3個科技小分隊,圍繞糧食生產、烤煙、西瓜等產業,包片負責,深入田間地頭、村組院落,開展田間課堂、農民夜校等活動,進行政策宣傳,田間管理,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指導培訓,著力解決產業怎么種,如何種好等問題,全力推動紫溪市鎮特色農業產業發展”。
近年來,東安縣圍繞農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,著力加強技術服務。縣直涉農部門在通過各種渠道發布技術信息的基礎上,組織技術專家與鄉鎮聯合到村頭、到田間,身貼身、面對面地把不同產業、不同季節、不同環節的生產技術要點傳授給農民群眾,尤其是對于糧食生產和一些規模產業與種養大戶,技術人員不僅開設了“田間課堂”,而且開設了“網上課堂”,線上、線下提供全方位“保姆式”的技術服務,極大的保障和提升了農業產業的效益。去年,東安糧食總產量達到37萬噸,生豬出欄63.7萬頭,粵港澳大灣區“菜籃子”基地達到了25家,第一產業增長達到4.1%,排全市第一,其中科技的貢獻率超出了六成。
東安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奕祥表示:“我們田間課堂的深入推廣,可以說既惠當前又利長遠,從當前看,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在農業產業效益,從長遠講,就是提升了農民的科學素養,尤其是培養出了一批有抱負、懂技術、善經營的青年新型農民,這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現代化新農村,具有非常的積極意義和作用”。
責編:田文
來源:東安縣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